兰州首届国际光影艺术节:当丝路遇见黄河

兰州新闻网 阅读:10 2025-05-06 18:43:52 评论:0

  

  夜幕降临,兰州老街的砖瓦在流动的光影中苏醒,千年丝路文明与黄河水韵在此刻交织成一场视觉史诗。2025年5月,兰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光影艺术节以**“河西走廊·金城古道”**为主题正式启幕,这场为期1个月的盛典,不仅是对古老商道的当代致敬,更是“黄河之都”以光为笔、以夜为幕书写的新时代文化答卷。

  光影为媒:丝路文明的现代表达

  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的穹顶下,34部国际剧目轮番上演,1300余件融合敦煌壁画元素与数字投影技术的艺术作品,将骆驼商队的剪影投射在仿古城墙上。来自1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位艺术家,用激光装置重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,当光束穿过黄河岸边的水车博览园,观众仿佛看见历史长河中“凿空之旅”的星火。策展人李默然解释:“我们采用3D mapping技术,让嘉峪关城墙‘生长’出动态的飞天壁画——这种‘科技+遗产’的叙事,比教科书更直观地展现了文化交融的脉络。”

  黄河舞台:地理符号的艺术转化

  艺术节特别设置了“黄河光影走廊”,全长2.5公里的滨河步道变身露天美术馆。30组装置作品依水而立,其中法国团队创作的《流动的青铜》最为瞩目——通过液压装置与LED屏联动,黄河浪涛被实时转化为起伏的青铜器纹样,观众触摸传感器时,水面会泛起对应的古老甲骨文字。“这就像用现代科技给母亲河做了一次‘文化透析’”,文化研究者王立群在现场感叹。兰州独有的羊皮筏子也被改造为浮动投影载体,夜间载着游客穿梭时,筏体两侧会投射出《丝路山水地图》的动态版本。

  数字丝路:国际合作的创新实验

  在“元宇宙石窟”展区,游客佩戴AR眼镜后,原本空白的展墙瞬间浮现出麦积山44窟的完整造像。这个由中日德团队联合开发的项目,首次实现了11个国家博物馆藏品的数字拼接。正如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建军所说:“我们正用像素重建那条消失的骆驼队——只不过这次驮运的是数据包。”据统计,艺术节期间通过区块链技术交易的数字艺术品达2400件,相当于每天诞生一座“虚拟莫高窟”的交易量。

  文旅融合:夜间经济的升级样本

  兰州老街的夜游项目“霓裳西域”成为爆点,200名演员身着复原的粟特锦袍,在全息投影打造的沙漠幻境中起舞。这种沉浸式体验带动周边餐饮收入增长300%,相当于每晚“点亮”50家牛肉面馆的流水。文旅部门负责人透露:“我们借鉴了‘长安十二时辰’的运营模式,但加入了黄河夜航、羊皮筏子灯光秀等本土元素——就像给传统拉面加了分子料理的调料。”

  当最后一场灯光秀在白塔山巅熄灭,这场集结了8大板块80余场活动的艺术节,已为兰州带来18万人次国际游客,相当于整座城市酒店业同时满房5天的体量。正如那盏在黄河中央随波浮动的莲花灯装置,古老丝路的精神火种,正以光为舟驶向更远的未来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兰州新闻网全面呈现兰州地区新闻动态,聚焦国内外热点,打造报、网、端、微、屏全媒体传播矩阵,用户覆盖超1100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