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新区:从“放管服”到绿电产业高地的蜕变之路

兰州新闻网 阅读:11 2025-05-06 18:38:49 评论:0

  

  在西北腹地的黄土高原上,一座以“绿色”为底色的产业新城正在崛起。兰州新区通过一系列百亿级新能源项目的落地,正加速向西部地区“绿电产业高地”的目标迈进。这一战略布局不仅重塑了当地经济结构,更成为国家“双碳”目标下区域能源转型的样本。

 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:从单一项目到全产业链生态

  近年来,兰州新区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、绿色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%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产业链的精准布局——以锂电池负极材料为例,湖南中科电气投资40亿元建设的年产10万吨一体化项目,填补了西部地区高端负极材料的产能空白,并与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形成协同效应,推动“延链、补链、强链”战略落地。与此同时,兰州宏彬新能源的石墨负极焙烧生产线24小时运转,通过工艺优化持续释放产能,成为产业链中游关键环节的“隐形冠军”。

  技术路径与成本优势:绿电+低成本的黄金组合

  兰州新区的新能源项目并非简单堆砌产能,而是基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构建技术护城河。当地富集的风光资源可提供充足绿电,叠加甘肃低于全国平均的绿电价格,使工业用电成本降低30%以上——这相当于为每吨锂电池材料节省近千元成本。此外,干旱气候天然适合高精度材料生产,配合园区“七通一平”(指通路、通电、通水等七项基础设施和场地平整)的基建标准,形成了“西部制造”的差异化竞争力。

  政策赋能:从“放管服”到产业协同创新

  营商环境的优化是项目落地的催化剂。新区推出的95项“放管服”改革,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%,并配套土地、税收等组合政策。更具前瞻性的是, *** 通过建设11个专业化产业园,引导上下游企业“物理聚集”,例如负极材料企业与铜铝加工基地相邻布局,缩短原材料运输半径,形成“半小时供应链圈”。这种产业组织模式,使得新区在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至35%,远超西部同类园区平均水平。

  经济外溢效应:一业兴带百业旺

  新能源项目的虹吸效应已超越产业本身。以40亿元产值的锂电池项目为例,其带动的物流、仓储等配套服务业可创造超5000个就业岗位,相当于在新区每投资1亿元新能源产能,就能激活周边1.2亿元的三产价值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能源结构转型——新区绿电消纳比例已从2020年的18%跃升至2024年的43%,为高耗能产业绿色化改造提供了“试验田”。

  挑战与未来:从“西部样板”到“全国标杆”的进阶之路

  尽管成绩显著,新区仍面临产业链高端环节薄弱、人才储备不足等瓶颈。下一步,当地计划围绕固态电池、氢能储能等前沿技术,引入“强科技”型项目。正如新区管委会负责人所言:“我们要用绿电价格‘洼地’换技术‘高地’,让兰州新区从产业转移承接地升级为原创技术策源地。”这一愿景若实现,或将改写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区域竞争格局。

  站在“十四五”中期的节点回望,兰州新区的实践证明:在资源禀赋与政策创新的双轮驱动下,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样可以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。其经验也为其他区域提供启示——绿色转型不是负担,而是重塑经济地理的杠杆支点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兰州新闻网全面呈现兰州地区新闻动态,聚焦国内外热点,打造报、网、端、微、屏全媒体传播矩阵,用户覆盖超1100万